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

誰是古典音樂接班人?

誇張的肢體動作、吐槽式的無厘頭語言,是新世代潮人最普遍的心理認同表徵,他們認為正經八百的說道理,早已是過時的行為,為何不能像周星馳一樣在笑謔中冷眼觀看人生?搞笑就不能訴說真理嗎?難道不能質疑與嘲弄所謂的經典、權威甚至專家?小人物為何不能成名、讓人崇拜?

「專家」簡直就是一群特立獨行的人,他們掌控了世界最多的資源、世人普遍的想法與行為準則,當然還有人們的目光,那身為小人物的一般人呢?難道他們說的話、做的事沒人要理?然而他們明明真真實實、流淚帶笑地活著。

11月20日於國家音樂廳上演的「小人物」與「音樂家」的舞台戰爭,其前哨戰早已在YouTube上延燒已久。在許多非古典音樂迷們的認知中,伊古德斯曼與朱(Igudesman & Joo)的名氣顯然要比正宗的古典小提琴大師基頓‧克萊曼(Gidon Kremer)大得多。(網路雖能蒐集世界資訊,但不代表網路即世界)因此許多人藉由搞笑兩人組認識古典音樂,而非小提琴大師。


基頓‧克萊曼一生中雖曾與許多樂壇大師合作過,但在他自傳性散文《弦外之音》一書中,卻可看見他叛逆不服權威的個性。他老早就以後輩之姿,不客氣地批評提攜他的卡拉揚(Herbert von Karajan)以及蕭提(Sir George Solti)與帕華洛帝(Luciano Pavarotti)等大師中的大師們,這在傳統保守的古典音樂界,也算是「特立獨行」的怪咖,但基頓‧克萊曼卻絲毫不以為意,反而快樂固執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,積極地向世人推薦冷門的當代波羅的海作曲家。

伊古德斯曼(Aleksey Igudesman)與朱(Richard Hyung-ki Joo)又是何方人也?他們在曼紐因音樂學院相識,一開始彼此互看不順眼,多次幾乎大打出手,後來朱拿了些炸魚與薯片和伊古德斯曼分享,倆人才漸化干戈,變成音樂合作夥伴。他們都沒有參加過任何世界級的音樂大賽,也沒有驚世的音樂才華,但卻有著無與倫比的幽默功力與滿滿的音樂想法。

伊古德斯曼曾說:「現今的古典音樂太商品化、也太廉價,好像可以聽完即丟」。所以在下半場音樂會中的「錄音軼事」橋段裏,我們可以看到小提琴演奏者在面對商業化錄音的無奈,一切都是以「聲音」為取向,聲音在錄音室裏聽起來是什麼感覺、聽眾喜歡什麼樣的聲音感覺,遠遠勝過於演奏者對音樂詮釋的直觀以及音樂本身的意涵。

什麼是古典音樂?現代人該怎麼聽古典音樂?朱也說:「現代人把古典音樂菁英化,讓很多人害怕進音樂廳,我們只是希望回歸古典音樂在十八、十九世紀親民的狀態」。所以「誰是接班人─古典音樂家之興亡」整場音樂會,永遠不是場正式的音樂會,它結合了音樂、劇場與喜劇的藝術形式,邀請觀眾在笑聲中回應身體對音樂與藝術的原始反應(絕不是正襟危坐)。音樂可以邊拉邊跳、邊跳邊唱,音樂可以隨時進入與退出,音樂可以「隨興」演出,而觀眾可以大笑、可以噓聲更可以在想鼓掌時盡情拍手...。

而誰能成為現在或未來的古典音樂接班人?誰又是真正的音樂家與音樂大師?已是一代音樂大師的基頓‧克萊曼讓我們思索所謂的大師(Maestro),真的是特別厲害的音樂專家嗎?還是市場機制操縱下的假象?音樂大師真的能讓我們更貼近音樂的真實內涵嗎?還是能讓我們感受到情感與靈魂最深處的世界?

這些誰都不能替你回答,因為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音樂與藝術欣賞之路,但每位觀(聽)眾卻能運用自己小人物的力量,選擇代表這世代的藝術內涵為何,甚至也能引領未來音樂的走向。舞台上的一群人在嘲弄了所謂的權威與專家後,希望台下的人能改變什麼?而觀眾在笑鬧與感動中又得到了什麼?

延伸閱讀:萬聖派對 I & J:Scary Concert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